企業快篩有必要嗎?
- Lee Jian Hong
- 2021年9月15日
- 讀畢需時 9 分鐘
已更新:2021年9月22日
基層應該如何保護自己?管理層該如何決策?以物流產業爲例,來談談企業快篩的必要性。生科給管科的企業快篩指引
嗨 大家好,我是建鴻。今天我們要來談的是:企業快篩有必要嗎?基於我只是個nobody,在進入正題之前,這次請容許介紹一下我的背景。我念過biotech,教過科學,做過藍領,也做過management。快篩的科學原理是啥?勞工在乎的是什麽?管理層應注意些什麽?這些我都剛好斜杠跨領域地碰到一些,可以説是 略懂略懂。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談談:企業快篩有必要嗎?如果有必要快篩,該怎麽進行?如果,又應該做些什麽?
幸存者偏差
在我們進入正題之前,我們先來講個古【幸存者偏差】。
有聽過幸存者偏差嗎?
Ey:看不起我是嗎?我心理系的,當然有啦。
JH:所以是?
Ey:最經典的例子就是那個二戰時,引擎跟機翼的故事咯。
這的確是個很好的例子。我們今天就省略歷史與人名等不想關的細節,直接講重點就好。
二戰時美國跟德國正在打仗。美軍的飛機出動轟炸德軍的同時,德軍的地面部隊也會反擊擊落美國的戰鬥機。於是軍方打算改裝增強戰鬥機的結構,讓它們更能忍受炮火的攻擊,進而贏下勝利。
經過分析與研究後發現:在安全返回的飛機中,機翼是最容易遭受攻擊的,引擎則是最安全的位置,幾乎沒受到多少攻擊。於是軍方就得出結論:應該强化機翼的防護,因爲它最容易被射中。
但是他們的統計科學家顧問卻提出完全相反的建議:應該强化引擎的防護。爲什麽呢?
Ey:很簡單啊,因爲從下面射上去打飛機的時候,每個部位被射中的幾率是相同的嘛。這個統計又只統計【安全返回】的飛機。那就代表那些引擎被射中的飛機明明幾率也很高,但是他們飛不回來了嘛。
你説得沒錯,所以說,如果要增加戰鬥機的存活率,首先要做的應該是强化引擎的防護。先做完這個,若還有資源或金錢,才來想要不要繼續補强機翼。
在防疫這件事上,企業也應該先瞭解什麽措施是補强引擎,而哪些措施是補强機翼。
快篩的原理與技術限制
偽陰性的問題
爲什麽説企業快篩僅僅只是補强機翼的次要措施。這關係到快篩的技術限制。要解釋快篩最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驗孕棒。這些驗孕、流感或covid-19的快篩kit(小工具),都是利用抗原-抗體結合現象 以及 顯色反應 為原理製作的。
快篩的原理以圖來解釋的話,長這樣:
(倒帶特效)
但要瞭解快篩的原理之前先讓我們復習一下高中學過的【抗原】與【抗體】。嘿eyleen,你還記得什麽是【抗原】與【抗體】的嗎?
Ey:嘿~你小看我啊?我心理系還是要必修生物的,ok?
簡單講就是:抗原是會讓你生病或會刺激你產生免疫反應的東西、例如細菌、病毒、花生、劃分、等各種各樣的東西都可能,但大多是蛋白質或多糖體。而抗體,就是你身體產生免疫反應中的一環,主要的功能就像是sensor/detector,去偵測或辨識入侵身體的抗原。
我們通常都會把抗原與抗體比喻成鑰匙與鎖頭。抗體就是鎖頭,唯有特定形狀的鑰匙才能打開鎖頭,被鎖頭鎖在後面的則是滿滿的免疫大軍。如果有抗原敢打開抗體鎖頭,抗體就會到處通風報信,搬馬叫免疫大軍來掃蕩抗原。問你怕未。
不過抗體不是天生就有的,大多情形下我們都是要先被抗原打敗過一輪,被揍得臉青鼻腫後才會記得他(所謂記得他就是產生抗體)。
所以我們從小才會打各種各樣的疫苗,就是先讓身體先產生抗體認得那些病毒,日後如果真的比較衰遇到病毒時才會免疫,或者說有能力對抗。這也解釋了爲什麽疫苗并不是【治療】的手段,而是預防。
(快進特效)
復習完基礎的生物瞭解抗原與抗體後,我們才能理解快篩的原理以及其限制。
快篩的原理以圖來解釋的話,長這樣:
將檢體sample(尿液、粘膜)滴入快篩的一端,裏邊的液體就會透過毛細作用往另一端移動。檢體sample在透過毛細作用流動時,裏面的抗原鑰匙(絨毛激素HCG、病毒蛋白、產生的抗體)就會跟抗體鎖頭結合。帶往下一個區域。
第一條是test line,如果抗原與抗體結合了,就會在這裏被抓住留下,并產生顯色反應(意味著positive)。
第二段是control line,不管有沒有抗原,只要有液體帶著抗體經過,都會被這裏的試劑反應抓住,產生顯色反應。代表這次的檢驗是ok的。
所以所謂抗原快篩就是辨認病毒的某個蛋白質的快篩kit,如果你還在潛伏期或者因爲各種因素身體裏的病毒量不足,那抗原快篩就可能驗不出來。就像是剛剛懷孕,HCG太少驗孕棒可能驗不出來的道理一樣。
Ey:哈這個我熟,就敏感度(sensitivity)和特異性(specificity)、type 1 2 error rate的事情嘛。
JH:那就看你得不得空解釋啦哈,我今天就不講這些了。我們先focus在偽陰對企業防疫的危害。
抗體快篩就更不適用于【企業防疫】,前面説了:抗體是身體的免疫系統受感染/刺激後,產生來辨認抗原的鎖頭。所以它要感染了一段時間後才能驗出。在那之前有很大的檢驗空窗期,covid患者是確實患病了卻驗出偽陰性的結果。明明患病卻誤以爲他是健康的,放任他趴趴走就會產生更大的缺口。
抗原快篩、抗體快篩 基於技術限制,都存在偽陽偽陰的可能。偽陽就算了,了不起就無辜被隔離14天(至28天,看你在哪個國家)。但偽陰的話就~~
Ey:嗯,結果可以想象。
偽陰的case是必然會發生的。所以企業如果沒有對快篩有正確認知,沒做好配套措施。把每個陰性員工都當成【真陰性】,那就會產生錯誤的安全感。偽陰的患者就有機會接觸其他健康人,傳染疾病。
這也是爲什麽我説企業快篩是補强機翼、非首要措施的原因。因爲你快篩後,本來也是要把每個人當作潛在患者來隔離or減少接觸的。所以不管你要不要快篩,本來就應該發放ppe,去minimize 人與人的連接。
企業快篩是補强機翼(非首要措施)
快篩除了偽陰性外,另一個問題是它本質上並無法斷絕病毒的散播,并不是我們前面説的:真正補强引擎的手段。
熒幕前的大家,包括你啊eyleen,我們一起設想一下。如果你身爲企業的管理層,基於當下的疫情壓力覺得不做快篩不行了。一驗下來發現,死火咯,還真的有幾個positive case。點算?
這個positive是什麽意思?他是何時染疫的?這段期間内總共解除了幾個人?那些曾與他接觸過的人怎麽辦?全部自主隔離work from home嗎?
如果管理層們沒有想過對策,或只想先快篩了再説。那快篩來幹嘛?這樣的快篩跟放乖乖在設備上有什麽差別?不如把資源剩下來發放乖乖啊,反正都一樣沒用了,乖乖至少便宜還好吃。
真正的首要措施,補强引擎的做法是:把所有人都當成潛在的感染者。盡可能的阻絕人與人的鏈接。快篩不是不能做,但它就像是補强機翼。應該在做完該做的事後,如果還有剩餘的資源精力,才來做快篩。
Ey:隔離你講就簡單,可是到底要怎麼怎麽做哦?
最簡單的就是分流上班或work from home啊。
Ey:但并不是每個行業都可以wfh。像我公司的部分業務包含倉儲與物流。不管疫情怎樣嚴峻,物流還是要跑。不然醫院會沒有備品耗材,人民也會斷糧缺食。在物流運輸的時候卻又免不了大量接觸人流,你講啦,要怎麽防備?
物流工作者的確是高風險的族群。管理層首先可以發放ppe個人防護設備保護員工,降低員工在工作中被感染的機率。再來是分流分區,避免交叉感染。在大量接觸下,難免還是會有員工不幸染疫。企業是否都有把每人當作潛在的感染者,減少不必要的接觸?例如:司機在運送的過程中接觸大量的客戶,回到倉庫取貨時又感染倉管人員,倉管人員之後又因工作接觸感染admin後勤等。
我們一個個拆開來,從簡單的開始講起。AD、HR、BD等後勤是否都已經雲端工作?倉儲人員有沒有做好分區管制,A區的人不得接觸B區,B區的人也不得接觸A區?司機是否有必要親自pick-up貨物與貨車?另外請一個【貨車揀貨員】,他專門負責在倉庫區揀貨放進貨車裏。然後把貨車停在緩衝區,做好充分消毒後留下貨車。司機再進入緩衝區開走自己的貨車送貨。
這樣的idea源自生物實驗中的生物安全實驗的設計。生物安全實驗室的目的是爲了防止實驗室中的病原體泄露,引起喪尸電影裏的情節。啊不過現在也不用將喪尸電影來舉例了啦,我們就已經生活在疫情之中了。
Ey:所以結論呢?企業應不應該做快篩?
企業快篩不是不能做,但不是首要。首要的是:發放ppe、確實做好分區分流管制。這些東西都做好後,還有剩餘的精力,才來搞快篩。其中【做好分區分流管制】這裏面的學問就很多。
我拿分流上班來舉例好了,今天A組的人來上班,第二天B組的人來上班。如果A組的人中有人染疫。那我們先問問工作環境的人口密度、空氣流動、環境消毒做得如何?能不能減少病毒在A組人員之中散播的可能性?
A組的人下班後,有沒有做好環境消毒?不然第二天B組的人上班時,身處同一間辦公室是不是也會接觸到A組的人留下的病毒?
這些【把每個人當作潛在感染者】的政策都準備好後,才輪得到快篩出動。
政治:企業裏的政策決定
Ey:你念bio的有瞭解,自然不會恐慌。可是如果我們的基層員工各個在那邊擔驚受怕,問公司什麽時候可以幫他們篩一下。那我們這些做HR Admin的能怎麽辦?
哈,我如果扯到政治會不會太遠?
Ey:很遠咯
但我沒辦法不聊,因爲這真的跟政治很有關係。所謂政治,並不只是國民黨-民進黨(國陣希盟)的【政黨政治】而已。只要有人的地方,有需要決策、有需要談判妥協的地方就有政治。
但我們還是先以大家熟悉的公民政治為例。現在有兩個政策:1是不收稅並廣發現金大家一起發大財,2是維持健康永續的稅金政策。大家會怎麽選擇?是要迎合大衆?還是教育大衆,指引大家一起做出對的選擇?
前面説了,快篩不是首要的對策,絕不是對的選擇。企業中,管理層與基層都同乘在一艘船上。唯有做出對的選擇,才不會titanic。管理層應該向基層説明基層應該如何正確地保護自己,而企業又可以提供什麽樣的協助。
也要留意防疫政策的目的應該是隔絕感染,而不是滿足形式。像許多國家可以看到在大馬路上噴消毒劑的現象,這其實沒什麽用;但政府還是要噴消毒劑來表現出:你看我有在做事哦的表象來向選民交代。
企業的管理者並沒有經過選舉授權,本質上是精英領導制。最至少薪資上就很有精英的味道。拿了比較多資源的精英,這時候就應該站出來做正確的決策。像我有知道一些公司,已經決定要快篩了(以消除基層恐懼),卻在日期上猶豫不絕。因爲剛好他們近期有大project,想等計劃告一段落後才快篩,怕確診後隔離減少人力耽誤計劃。這就是流於形式的防疫。
病毒是不會等人的,并不會等你的project告一段落後才說:哎呀呀,你們得空啦,那小夫我要進來咯~不會!病毒才不是技安胖虎,他要進來才不會先問過你咧。像這種想等計劃告一段落才快篩的,捫心自問。你們想要的是隔絕感染保護員工?還是只想圖個形式安穩安慰基層?還是那句啦,要安慰員工,派乖乖啦。雖然一樣沒用,但至少乖乖還可以吃。
結論:
重要的事情講三次:快篩不是沒用,但要先做好分區分流隔絕傳染。先把資源放在補强引擎結構上,有剩餘的資源才來補强機翼。
補充:
術業有專攻,不管是藍領還是白領,我能理解并不是每個人都有科學常識。甚至我雖然是念bio的,但也不是傳染病或公衛專業。當然也可以説那些有bio sense的人也未必有商業管理的經驗。本來就很難做到面面俱到。
但最至少不要亂分享不經證實引起恐慌的消息。如果有資源有關係的話,可以向人脈中生醫界的朋友請教請教。管理層們如果想不出對策,可以像尋求法律顧問那樣,尋求防疫顧問呀。如果找不到朋友義務免費的提供建議,有沒有想過花錢啊?花錢請生醫界的專業提供意見,就像法律顧問一樣也是一種做法。
或者最至少可以分享這一篇内容to anyone who may concern,至少分享是免費的嘛。如果覺得這篇content有用的話,在此提醒我有開放會員贊助哦。每個月只要10塊錢,就可以把錢丟入海。因爲我不保證我的更新頻率(慢工出細活嘛)。
留言